消化道出血可能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道肿瘤、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消化道出血通常表现为呕血、黑便、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
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多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均可导致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治疗需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同时需根除幽门螺杆菌。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静脉破裂会引起大量呕血。这种情况属于急症,需立即就医。治疗包括内镜下止血、药物降低门脉压力,必要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3、急性胃黏膜病变应激、药物、酒精等因素可导致急性胃黏膜损伤,引起出血。常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治疗需去除诱因,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配合质子泵抑制剂。
4、消化道肿瘤胃癌、结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可侵蚀血管导致出血。肿瘤引起的出血多为慢性失血,表现为黑便或大便隐血阳性。确诊需依靠胃镜、肠镜等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
5、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或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会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也可损伤胃黏膜。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必要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消化道出血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坚硬粗糙食物。出血期间需禁食,待出血停止后可逐渐恢复流质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戒烟限酒,避免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