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消化道出血是否严重需结合出血量、病因及患者基础情况综合判断。多数情况下少量慢性出血可通过药物控制,但长期失血可能导致贫血;若出血量大或由恶性肿瘤引起则可能危及生命。常见病因包括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消化道肿瘤等。
胃溃疡引起的慢性出血通常表现为黑便或隐血阳性,患者可能伴有上腹隐痛、反酸等症状。治疗以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黏膜为主,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铝碳酸镁、胶体果胶铋。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减少咖啡因摄入有助于缓解症状。长期未控制的胃溃疡可能引发穿孔或梗阻。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导致的出血往往较凶险,常见于肝硬化患者。这类出血可能表现为呕血或柏油样便,容易反复发作且出血量大。除常规止血治疗外,需通过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控制出血,必要时进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患者须严格戒酒并控制蛋白质摄入,定期监测肝功能。
消化道肿瘤引起的慢性出血通常伴随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结肠癌可能表现为鲜血便与排便习惯改变,胃癌则多见呕血与贫血。确诊需依赖胃肠镜与病理活检,治疗需手术联合放化疗。肿瘤性出血的严重程度与分期直接相关,早期发现预后较好。
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除治疗原发病外,需补充铁剂与维生素C促进造血,严重贫血者需输血支持。日常应增加红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含铁元素食物的摄入,同时避免浓茶影响铁吸收。
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建立规律的就诊随访计划,至少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和便潜血。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变化,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建议采用低纤维软食,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若出现头晕、冷汗等休克前兆或呕血便血加重,须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