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一般可以治愈,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能够有效控制症状并促进胃黏膜修复。该病通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用药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需结合病因采取针对性干预。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根除治疗可显著改善病情。常用四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铋剂如枸橼酸铋钾颗粒,配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和克拉霉素片。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口苦、腹泻等不良反应,但多数在停药后自行缓解。胃黏膜修复需要8-12周,期间需定期复查碳13呼气试验确认菌体清除效果。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小米粥、山药等易消化食材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损伤胃黏膜屏障,必要时可更换为对胃肠刺激较小的塞来昔布胶囊,或联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药物相关性胃炎在停用致病药物后,配合硫糖铝混悬凝胶等修复剂,黏膜炎症多在4-6周消退。日常需记录用药反应,出现黑便、呕血等出血症状应立即就医。建立规律的进食习惯,采用少食多餐方式,餐后保持直立位30分钟可减少反流风险。
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限制腌制食品摄入。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油炸烧烤。适量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可改善胃黏膜营养状态,但需检测血清水平后按需补充。心理因素如长期焦虑可能通过神经调节加重症状,可通过正念冥想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建议每6-1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动态观察胃黏膜变化,发现肠化生等癌前病变时需缩短随访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