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律失常可能由遗传因素、电解质紊乱、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原发病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部分心律失常与基因突变相关,患儿可能出现心悸或晕厥。建议家长定期进行心电图筛查,可遵医嘱使用普罗帕酮、盐酸胺碘酮、阿替洛尔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2、电解质紊乱腹泻或脱水导致血钾异常时易引发早搏,常伴乏力症状。家长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严重时需静脉注射氯化钾,配合使用门冬氨酸钾镁、氯化钾缓释片等调节电解质药物。
3、心肌炎病毒感染损伤心肌细胞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多伴有发热史。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医生可能选用辅酶Q10、维生素C注射液、磷酸肌酸钠等心肌营养药物。
4、先心病心脏结构异常如室间隔缺损易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常伴随紫绀表现。需通过心脏彩超确诊,必要时行外科矫治手术,术后可配合地高辛、利尿剂等药物控制心律。
患儿出现心跳异常时家长应记录发作频率,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评估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