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血栓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方式处理,通常由导管损伤血管内膜、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引起。
1、导管损伤: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可能导致局部炎症反应,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治疗上需评估导管位置,必要时调整或拔除导管,同时进行抗凝治疗,如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5000I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
2、血流减慢: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减少等因素可能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增加血栓风险。建议患者适当活动置管侧肢体,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必要时使用间歇性气压治疗仪促进血液循环。
3、血液高凝:肿瘤、感染、妊娠等病理状态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栓风险。治疗上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片2.5mg口服,每日一次,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4、局部症状:血栓形成后,患者可能出现置管侧肢体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等局部症状。治疗上需立即停止使用导管,进行超声检查明确血栓范围,必要时进行溶栓治疗,如使用尿激酶1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5、全身症状:严重血栓可能导致肺栓塞等全身症状,如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治疗上需立即进行急诊处理,如使用阿替普酶50mg静脉注射,必要时进行肺动脉造影及溶栓治疗。
PICC置管后血栓的预防需从日常护理入手,如保持置管侧肢体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等。饮食上建议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西兰花等,避免高脂高糖饮食。运动方面可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护理上需定期更换敷料,保持置管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