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感染可能由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卫生条件差、病毒变异、母婴垂直传播等原因引起。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物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1、接触传播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者粪便排出大量病毒颗粒,可通过污染的手、玩具、食物或水源传播给他人接触后经口摄入感染。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容易在托幼机构、家庭等密集场所造成聚集性感染。家长需注意婴幼儿手部清洁,定期消毒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
2、免疫力低下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6个月至2岁儿童对轮状病毒易感性高。早产儿、营养不良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感染风险更高。母乳喂养有助于提供被动免疫保护。对于高危儿童可考虑接种轮状病毒疫苗进行预防。
3、卫生条件差不良的卫生环境和生活习惯会增加感染风险。使用未经处理的饮用水、食物污染、如厕后不洗手等行为都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在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轮状病毒感染率通常较高。改善供水卫生、推广洗手习惯可有效降低感染概率。
4、病毒变异轮状病毒有多个血清型且容易发生基因重组,可能导致病毒逃逸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不同地区流行的病毒株可能存在差异,这也是重复感染的原因之一。监测病毒变异情况对疫苗研发和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5、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感染轮状病毒后,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新生儿感染后可能出现非典型症状如喂养困难、嗜睡等。围产期保健需注意孕妇饮食卫生,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新生儿病房要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
预防轮状病毒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处理食物前和如厕后。婴幼儿用品要定期消毒,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目前已有轮状病毒疫苗可用于预防,建议适龄儿童按计划接种。出现频繁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防止脱水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期间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营养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