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引发腹泻的原因主要有病毒直接损伤肠黏膜、肠道渗透压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应答过度、继发乳糖不耐受等。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可导致水样便、发热、呕吐等症状,需及时补液防止脱水。
1、病毒直接损伤肠黏膜轮状病毒通过侵袭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破坏其吸收功能。病毒复制导致细胞变性坏死,绒毛缩短变平,肠黏膜表面积减少,影响水分和电解质吸收。临床表现为大量水样腹泻,粪便检测可见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治疗需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修复黏膜。
2、肠道渗透压改变受损肠黏膜无法正常消化乳糖等双糖,未被分解的双糖在肠腔内形成高渗环境,导致水分反向渗入肠腔。这会使腹泻加重并伴随腹胀,粪便呈酸臭味。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配合消旋卡多曲颗粒调节肠道分泌。
3、肠道菌群失调病毒感染和腹泻会导致肠道益生菌数量下降,致病菌过度繁殖。菌群紊乱进一步损害肠屏障功能,形成恶性循环。表现为腹泻迁延不愈,可补充布拉氏酵母菌散、酪酸梭菌活菌散等微生态制剂恢复菌群平衡。
4、免疫应答过度机体对轮状病毒产生强烈免疫反应,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这些物质刺激肠道神经丛,加速肠蠕动并抑制水分重吸收。患儿可能出现腹痛、肠鸣音亢进,必要时使用锌制剂缩短病程。
5、继发乳糖不耐受约30%-70%患儿在感染后出现暂时性乳糖酶缺乏,持续2-4周。摄入含乳糖食物会诱发二次腹泻,粪便检测还原糖阳性。建议过渡期选用低乳糖饮食,配合乳糖酶胶囊辅助消化。
轮状病毒腹泻期间应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高糖高脂饮食。母乳喂养可继续,配方奶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奶粉。注意臀部护理预防尿布疹,每次排便后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和前囟情况,出现嗜睡、少尿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痊愈后可通过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