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是指肾脏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的疾病,属于终末期肾病的前期阶段,主要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水肿、乏力、尿量减少、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1、病因机制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复杂,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内高压和血管硬化,糖尿病引发糖代谢异常会损伤肾小球基底膜,慢性肾小球肾炎则因免疫复合物沉积造成肾单位破坏。其他如多囊肾、尿路梗阻等疾病也可能逐步损害肾功能。
2、病理变化肾脏会出现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等结构性改变,有效滤过面积减少导致肌酐、尿素等代谢废物蓄积。随着肾单位逐渐丧失代偿能力,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至15ml/min以下即进入尿毒症期。
3、临床表现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夜尿增多或轻度贫血,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食欲减退、皮肤瘙痒、骨痛等尿毒症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代谢性酸中毒、高磷血症等典型异常指标。
4、诊断标准需结合至少3个月以上的肾功能异常史,通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分期,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肾脏体积变化。肾活检能明确原发病因,但晚期因肾脏萎缩通常不再进行。
5、治疗原则重点在于延缓肾功能恶化,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限制蛋白质和磷的摄入。终末期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常用药物有碳酸镧咀嚼片降血磷,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纠正贫血,骨化三醇胶丸改善钙磷代谢。
患者需严格限制每日水分和钠盐摄入,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血压及肾功能指标。适量进行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但需避免过度疲劳。出现严重水肿或电解质紊乱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