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原体、症状分布及并发症风险。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主要表现为咽部疱疹;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导致,特征为手、足、口三处皮疹。两者在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治疗原则上存在交叉,但重症风险差异显著。
1、病原体差异: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1-10、16、22型感染引发,而手足口病常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及柯萨奇病毒A16型。病毒血清型的不同导致两者在临床表现和预后上存在差异,肠道病毒71型感染更易引发重症手足口病。
2、症状分布特点:
疱疹性咽峡炎病变集中于咽峡部,可见灰白色疱疹周围绕红晕,伴高热、吞咽痛;手足口病则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的斑丘疹或疱疹,臀部、膝部也可能受累,发热程度通常较轻。口腔疱疹分布上,前者多见于软腭、悬雍垂,后者好发于舌、颊黏膜。
3、并发症风险:
疱疹性咽峡炎并发症较少,偶见热性惊厥或脱水;手足口病尤其EV71感染可能引发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重症手足口病可出现肌阵挛、呼吸急促等神经系统症状,需密切监测。
4、传播途径:
两者均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及接触传播,但手足口病传染性更强。病毒可在患儿粪便中存留数周,幼儿园等集体机构易暴发流行。疱疹性咽峡炎更多呈现散发病例。
5、治疗与预防:
均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退热、补液。重症手足口病需及时住院干预。预防措施强调勤洗手、环境消毒,EV71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关手足口病,但对疱疹性咽峡炎无保护作用。
日常护理需注意隔离患儿至症状消退,餐具玩具每日煮沸消毒。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口腔创面。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黏膜修复,观察有无嗜睡、肢体抖动等预警症状。保持居室通风,污染物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接触患儿分泌物后需彻底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