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病毒性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处理、口腔护理、饮食调整及隔离防护等方式治疗。该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具有自限性但需预防并发症。
1、抗病毒治疗:
针对重症患儿可选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广谱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轻症患者通常无需特殊抗病毒治疗,因本病多为自限性病程。使用抗病毒药物需严格遵医嘱,注意监测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2、对症处理:
发热超过38.5℃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咽痛明显者可含服利多卡因凝胶局部麻醉。需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疱疹破溃处可喷涂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促进愈合。
3、口腔护理:
每日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3-4次,婴幼儿可用棉签蘸取溶液轻柔清洁口腔。疱疹破溃后可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黏膜修复。禁用刺激性漱口水以免加重疼痛。
4、饮食调整:
选择常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酸奶等,避免酸性、坚硬及过热食物刺激溃疡面。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饮用菊花茶、金银花露等清热解毒饮品。保证每日足够热量摄入以防脱水。
5、隔离防护:
发病期间需居家隔离至少1周,患儿餐具、玩具应单独消毒。密切接触者可用板蓝根冲剂预防。托幼机构发生聚集病例时应立即上报疾控部门,开展终末消毒。
患儿恢复期应保持充足睡眠,每日补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促进黏膜修复。可适量食用猕猴桃、草莓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免疫力下降。注意观察有无嗜睡、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警惕并发脑膜炎可能。家庭环境需定期通风换气,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
新生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可通过补液治疗、益生菌调节、肠黏膜保护剂、母乳喂养支持、对症治疗等方式缓解。轮状病毒感染通常由粪口传播、免疫力低下、病毒变异、接触污染源、肠道菌群失衡等因素引起。
1、补液治疗:
轮状病毒腹泻易导致脱水,口服补液盐是首选方案。轻中度脱水可使用低渗型口服补液盐,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补液需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10-15分钟喂食5-10毫升,24小时内完成累积丢失量和继续丢失量的补充。补液期间需监测尿量、皮肤弹性等脱水指征。
2、益生菌调节:
双歧杆菌、酪酸梭菌等特定菌株可修复肠道微生态。益生菌通过竞争性抑制轮状病毒附着,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建议选择婴幼儿专用制剂,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临床观察显示益生菌能缩短腹泻病程1-2天,减少排便次数20%-30%。
3、肠黏膜保护剂:
蒙脱石散可吸附病毒毒素并形成保护层。该药物不进入血液循环,能与黏液糖蛋白结合增强屏障作用。使用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间隔2小时,避免影响药效。研究证实蒙脱石散可使大便性状改善时间提前12-24小时。
4、母乳喂养支持:
母乳中的乳铁蛋白、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具有抗病毒作用。腹泻期间应继续母乳喂养,增加喂养频次。母乳喂养儿较配方奶喂养儿病程平均缩短1.5天。母亲需保持充足营养摄入,必要时补充维生素A以提升母乳免疫活性。
5、对症治疗:
发热超过38.5℃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避免使用止泻药,以防病毒滞留肠道。锌制剂可促进肠上皮修复,但需注意早产儿剂量调整。呕吐严重者可短暂禁食2-4小时后重新尝试喂食,必要时使用止吐药物。
护理期间需每日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及尿量,使用专用体温计监测肛温。便后及时清洁臀部,涂抹含氧化锌的护臀霜预防尿布皮炎。居室保持通风,照料者接触前后需严格洗手。症状加重或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等严重脱水表现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D促进黏膜修复,逐步增加喂养量至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