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造成肾衰竭的药物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含马兜铃酸的中药、造影剂以及化疗药物等。长期或过量使用这些药物可能损伤肾小管或肾小球功能,严重时导致肾功能不可逆损害。
1、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吲哚美辛胶囊等药物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肾脏血流灌注。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引发急性间质性肾炎或慢性肾小管损伤,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尿量减少。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慢性肾病基础患者及脱水状态者,需严格遵医嘱控制用药剂量与疗程。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等药物易在肾皮质蓄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用药5-7天后可能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等肾毒性反应,严重时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建议治疗期间监测尿常规与肾功能,避免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联用。
3、含马兜铃酸中药关木通、广防己等药材中的马兜铃酸可诱发肾小管上皮细胞DNA损伤,长期服用可能导致马兜铃酸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肾纤维化与肾功能减退,部分患者可见贫血和高血压。此类药材已列入禁用目录,使用中药制剂时需核查成分。
4、碘造影剂碘普罗胺注射液、碘海醇注射液等含碘造影剂可能引发造影剂肾病,多见于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其机制与肾髓质缺血缺氧、氧化应激有关,常在用药后24-48小时出现少尿型急性肾损伤。术前充分水化可降低风险。
5、化疗药物顺铂注射液、甲氨蝶呤片等抗肿瘤药物通过产生自由基或结晶沉积损伤肾小管。顺铂后72小时内可能出现血肌酐升高,甲氨蝶呤过量时易形成结晶阻塞肾小管。用药期间需强制水化利尿,并监测尿pH值与肾功能指标。
存在慢性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用药前应评估肾功能,避免联合使用多种肾毒性药物。出现尿量减少、下肢水肿等症状时需立即停药并检测肌酐清除率。日常应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控制高盐高蛋白饮食,定期复查尿微量白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