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可通过去皮浸泡、充分加热、控制食用量、避免生食、选择低毒品种等方式避免中毒。木薯含有氰苷类物质,未经正确处理可能导致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
1、去皮浸泡新鲜木薯表皮含有较高氰苷,去皮后需切块浸泡于清水中1-2天,每日换水2-3次。浸泡可使氰苷溶解于水,降低毒性。建议家长在处理儿童食用木薯时全程佩戴手套,避免皮肤接触汁液。
2、充分加热沸水煮制30分钟以上可使残留氰苷分解,蒸煮时保持锅盖敞开利于氢氰酸挥发。禁止采用凉拌、榨汁等生食方式,加工后的木薯制品如木薯粉也需彻底煮熟。出现口唇麻木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停食。
3、控制食用量成人单次食用不超过200克,儿童减半,每周食用不宜超过3次。孕妇、胃肠功能弱者应慎食。建议搭配富含硫氨酸的鸡蛋、豆类同食,有助于体内氰化物代谢。
4、避免生食生木薯氰苷含量可达30-100mg/100g,误食10克未处理块茎即可能中毒。禁止尝试野生木薯或未经验证的品种,购买时选择肉质白色、无苦味的食用品种。若误食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
5、选择低毒品种甜木薯比苦木薯氰苷含量低90%以上,推荐选择经农业部门认证的低毒品种。种植过程中施钾肥可降低块茎毒性,家庭种植需确保土壤无重金属污染。
日常储存木薯应放置阴凉通风处,发芽或霉变的块茎须丢弃。建议首次食用者先少量试吃,食用后多饮水促进代谢。出现恶心、视物模糊等中毒症状时,可立即口服亚甲蓝片等解毒药物,并尽快送医进行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治疗。长期食用者应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因氰苷代谢产物可能影响碘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