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可能由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胃癌、急性胃炎、药物损伤等原因引起。吐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受损,导致出血。常见症状为呕血、黑便。治疗包括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或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150mg每日两次,同时避免刺激性食物。
2、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患者易出现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后导致大出血。症状为突发呕血、休克。治疗可采用内镜下套扎术或注射硬化剂,严重时需手术止血。
3、胃癌:胃癌侵蚀血管可能导致呕血,伴随体重下降、食欲减退。治疗包括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配合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顺铂等,抑制癌细胞扩散。
4、急性胃炎:急性胃炎因胃黏膜炎症引发出血,常见于饮酒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症状为呕血、上腹疼痛。治疗以口服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1g每日三次,并戒酒、停用相关药物。
5、药物损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可能损伤胃黏膜,导致出血。症状为呕血、黑便。治疗需停用相关药物,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如兰索拉唑30mg每日一次,促进黏膜修复。
日常饮食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适量补充蛋白质如鸡蛋、鱼肉。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增强体质。若出现持续呕血或伴随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