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实施氧疗时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重点监测氧流量、湿化效果及血气指标,避免氧中毒或二氧化碳潴留。主要注意事项包括氧浓度控制、湿化装置使用、体位调整、血气监测和并发症预防。
1、氧浓度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采用低浓度持续吸氧,初始氧流量控制在1-2升/分钟,目标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9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患者可短期使用高浓度氧疗,但需在24小时内逐步下调至安全范围。氧疗期间禁止随意调节流量,需通过脉氧仪动态监测血氧变化。
2、湿化装置使用氧疗超过24小时必须连接灭菌蒸馏水湿化瓶,水温维持在30-37℃防止气道黏膜损伤。使用文丘里面罩时需检查湿化液是否淹没进气孔,鼻导管吸氧每8小时更换一次鼻腔插管位置。湿化不足可能导致痰痂形成,过度湿化则易引发细菌滋生。
3、体位调整慢性肺心病患者建议采取半卧位吸氧,抬高床头30-45度可减轻膈肌压迫。支气管扩张伴大量咯血者需患侧卧位,ARDS患者需交替实施俯卧位通气。体位变动前后需观察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痰液性状变化。
4、血气监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每4-6小时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重点关注PaO2上升速度及PaCO2波动情况。当PaCO2持续超过50mmHg时,应考虑无创正压通气辅助。居家氧疗者需每周复查指尖血氧,出现嗜睡、头痛等二氧化碳麻醉症状立即就医。
5、并发症预防持续高浓度吸氧超过48小时可能引发吸收性肺不张,表现为突发胸痛和血氧下降。鼻导管使用超过72小时易导致鼻中隔溃疡,可交替使用耳挂式氧气管。所有氧疗装置每日需用75%酒精擦拭,湿化瓶每周更换两次防止绿脓杆菌感染。
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实施氧疗期间应保持环境湿度40%-60%,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稀释痰液。建议记录每日氧疗时间、流量及自觉症状,定期进行肺功能评估。出现意识改变、发绀加重或心律失常等表现时,需立即停止氧疗并急诊处理。合并肺动脉高压者需配合呼吸康复训练,避免进食产气食物加重膈肌上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