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与冠心病是两种不同的心脏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心肌病是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心肌病主要有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类型,冠心病主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两者在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
1、病因差异心肌病的病因多样,可能与遗传因素、病毒感染、长期高血压、酒精滥用等有关。扩张型心肌病常与基因突变或心肌炎后遗症相关,肥厚型心肌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冠心病的核心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动脉壁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
2、病理改变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纤维化或心室腔扩张,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肥厚型心肌病可见室间隔不对称增厚,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室充盈受限为特征。冠心病则因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导致心肌缺血,长期缺血可引起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甚至室壁瘤形成。急性心肌梗死时会出现透壁性或非透壁性心肌坏死。
3、症状特点心肌病患者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肥厚型心肌病可能引发晕厥或猝死。冠心病典型症状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臂,活动时加重。不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静息痛,心肌梗死时疼痛持续不缓解伴冷汗、恶心。部分糖尿病患者可能表现为无痛性心肌缺血。
4、诊断方法心肌病诊断依赖心脏超声检查,可显示心室壁厚度、运动异常和射血分数。心脏磁共振能更准确评估心肌纤维化。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遗传性心肌病。冠心病诊断主要依靠冠状动脉CTA或造影,可明确血管狭窄程度。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重要价值。负荷试验可用于评估心肌缺血范围。
5、治疗策略心肌病治疗以改善心功能为主,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终末期需考虑心脏移植。肥厚型心肌病可服用负性肌力药物,严重者需室间隔消融术。冠心病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严重狭窄需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急性心肌梗死需紧急再灌注治疗。
心肌病与冠心病患者均需长期随访管理。饮食应低盐低脂,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但需避免剧烈活动。戒烟限酒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出现胸闷气促加重应及时就医。心理疏导可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疫苗接种可降低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衰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