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间得易栓症主要与激素水平变化、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受压等因素有关。易栓症可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需通过抗凝治疗、物理预防等方式干预。
1、激素水平变化妊娠期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显著升高,会促进凝血因子合成并抑制抗凝系统功能。胎盘产生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也会减少纤维蛋白溶解,导致血液处于高凝倾向。这类生理性改变可能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需定期监测D-二聚体指标。
2、血液高凝状态妊娠期凝血因子Ⅴ、Ⅷ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而蛋白S等天然抗凝物质减少,使血液黏稠度明显增高。这种状态在孕晚期尤为显著,若合并脱水或长期卧床会进一步加剧血栓风险。临床常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进行预防性抗凝。
3、血管受压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和髂静脉,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流淤滞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建议孕妇避免久坐久站,睡眠时采用左侧卧位减轻压迫,必要时穿戴医用弹力袜。
4、遗传性易栓症部分孕妇携带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遗传缺陷,妊娠会诱发这些潜在血栓倾向。此类患者需在孕早期开始预防性使用那屈肝素钙注射液,并持续至产后6周。
5、获得性高危因素高龄、多胎妊娠、肥胖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更易发生血栓。这些情况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能需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抗凝药物进行综合管理。
孕妇应保持适度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以维持血液流动性。穿着宽松衣物和医用弹力袜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若出现单侧下肢肿胀、疼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须立即就医评估。产后6周内仍存在血栓风险,需遵医嘱继续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