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静脉的慢性炎症性血管疾病,病理变化包括血管内膜增生、血栓形成及管腔闭塞。其病理机制主要与免疫异常、血管内皮损伤、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相关。
1、血管内膜增生早期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激活,内膜层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血管壁增厚。伴随炎症细胞浸润,可见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这种增生性改变会逐渐缩小管腔,影响血流动力学。
2、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聚集并启动凝血级联反应。纤维蛋白网包裹血细胞形成混合血栓,血栓可呈节段性分布,与正常血管段交替出现。新鲜血栓可能发生机化,与血管壁紧密粘连。
3、炎症反应病变血管全层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外膜层炎症最显著。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促进血管壁纤维化。部分病例可见血管周围神经纤维炎性改变,与疼痛症状相关。
4、管腔闭塞随着病程进展,血管壁各层纤维化导致弹性丧失,机化血栓与增生内膜融合造成完全闭塞。侧支循环代偿不足时,远端组织出现缺血性改变。显微镜下可见闭塞血管周围新生毛细血管网形成。
5、继发改变晚期病例可见血管壁钙化、动脉瘤样扩张等退行性变。受累肢体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严重者出现溃疡或坏疽。部分患者合并游走性浅静脉炎,表现为皮下条索状硬结伴压痛。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需严格戒烟并避免受寒,保持患肢清洁干燥,适度进行Buerger运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建议穿着宽松鞋袜防止局部压迫,定期监测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变化。出现静息痛或溃疡时应及时血管外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血管造影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