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小板后发烧可能是正常反应,但也可能与感染或过敏有关。血小板输注后发热反应较为常见,通常表现为体温轻度升高,但若持续高热或伴随寒战、皮疹等症状需警惕异常反应。
血小板输注后发烧多数与免疫反应相关。血小板制品中的白细胞或血浆成分可能激活受血者免疫系统,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出现一过性低热。这种发热通常在输注后4小时内出现,体温多不超过38摄氏度,且24小时内可自行消退。部分患者可能对血小板膜表面抗原产生轻微排斥反应,表现为短暂发热伴轻度头痛,无须特殊处理。
少数情况下发热可能提示严重并发症。血小板制备或储存过程中若存在污染,可能导致细菌性输血反应,表现为突发高热、寒战、血压下降。血小板输注也可能诱发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除发热外还会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即使低热也需排除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严重反应。
出现发热症状时应立即暂停输血,测量体温并记录伴随症状。体温低于38摄氏度且无其他不适时可继续观察,超过38.5摄氏度或出现寒战需及时报告医生。建议输血后24小时内每2小时监测体温,保持输液通路通畅。日常应注意记录输血制品批号、发热时间及体温变化曲线,避免剧烈运动或过热环境,选择清淡易消化饮食。若发热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现皮疹、气促等症状,须立即就医进行血培养、胸片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