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预防感染需通过血糖控制、足部护理、定期检查、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等综合措施实现。
1、血糖控制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功能,导致足部血液循环障碍和感觉减退,增加感染风险。患者需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注射液或盐酸二甲双胍片等降糖药物,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血糖稳定可减少足部微血管病变概率,降低溃疡发生可能性。
2、足部护理每日用37℃温水清洗足部,轻柔擦干趾缝,避免用力揉搓。修剪指甲应平直且不过短,使用锉刀磨平边缘。选择浅色棉袜便于观察分泌物,鞋内需柔软透气,新鞋初次穿着不超过2小时。发现足部皲裂可涂抹尿素维E乳膏,禁止自行处理鸡眼或胼胝。
3、定期检查每周用镜子检查足底、趾缝等隐蔽部位,观察有无红肿、破溃或异常分泌物。每3个月到内分泌科进行10克尼龙丝触觉测试和振动觉评估,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彩超。出现足部温度异常、持续性疼痛或伤口超过24小时未愈,须立即就医。
4、合理饮食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搭配西蓝花、苦瓜等低升糖指数蔬菜。主食选择燕麦、荞麦等全谷物,控制单次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超过50克。避免高糖水果如荔枝、香蕉,可适量食用草莓、苹果并计入全天总热量。
5、适度运动每日进行30分钟低冲击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避免赤足行走和长时间站立,运动前后检查足部有无受压发红。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推荐坐位抬腿、踝泵运动等床上训练,运动时穿戴专用减压鞋垫。
糖尿病患者需戒烟限酒以减少血管收缩,冬季注意足部保暖但禁用热水袋。家属应协助视力障碍者完成足部检查,外出时避免穿露趾鞋。建立血糖、足部状况和就医记录的日常监测表格,定期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防控方案。出现足部皮肤发紫、恶臭渗液或发热等全身症状时,须立即至糖尿病足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