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病理变化包括黏膜缺损、炎性反应及修复过程。典型病理改变有溃疡边缘黏膜充血水肿、基底肉芽组织形成、纤维瘢痕修复等特征。
1、黏膜缺损消化性溃疡最核心的病理改变是黏膜层至黏膜下层的组织缺损。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近幽门处,十二指肠溃疡则常见于球部前壁。溃疡直径通常小于2厘米,边缘整齐如刀切,底部洁净覆盖炎性渗出物。缺损深度可穿透肌层甚至浆膜层,严重者可并发穿孔。显微镜下可见溃疡边缘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周围腺体结构破坏。
2、炎性反应溃疡局部存在急性或慢性炎性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活动期溃疡基底可见四层结构:表层炎性渗出物、其下坏死组织、肉芽组织层及最深层纤维瘢痕。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黏膜固有层可见大量淋巴滤泡形成,胃窦部炎症程度与溃疡活动性相关。
3、血管改变溃疡底部血管常发生增殖性动脉内膜炎,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这种改变虽可防止出血,但会导致局部缺血影响愈合。部分病例可见血管侵蚀破裂,引发呕血或黑便。慢性溃疡周围黏膜血管网迂曲扩张,内镜下表现为充血性红晕。
4、修复过程肉芽组织增生是溃疡修复的关键环节,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随着胶原沉积,瘢痕组织逐渐取代肉芽组织,黏膜肌层断裂处形成永久性纤维性粘连。过度修复可导致胃变形,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后形成的假性憩室或幽门梗阻。
5、特殊类型应激性溃疡表现为多发性浅表糜烂,病理改变以黏膜表层凝固性坏死为主。卓-艾综合征所致溃疡常呈巨大不规则形,胃底腺区可见壁细胞增生。老年患者幽门前区溃疡易发生肠上皮化生,部分病例可见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
消化性溃疡患者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规律进食。建议选择易消化的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适量补充维生素A和锌以促进黏膜修复。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应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期间定期复查胃镜。若出现剧烈腹痛伴板状腹、呕鲜血或咖啡样物等急症表现,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