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症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生长激素治疗、营养支持、运动干预、心理疏导和定期监测。矮小症可能与生长激素缺乏、遗传因素、慢性疾病、营养不良或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
1、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治疗是矮小症的核心干预手段,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治疗前需完善垂体MRI、骨龄评估等检查,治疗期间每3-6个月监测身高增长速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和甲状腺功能。注射部位应轮换以避免脂肪萎缩,出现关节疼痛或血糖异常时应及时复诊。
2、营养支持每日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钙质补充可通过牛奶、豆腐等实现,同时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影响生长激素分泌,锌元素缺乏者应增加贝壳类食物。营养不良型矮小需额外补充肠内营养粉剂,进食困难者可考虑少量多餐。
3、运动干预纵向弹跳运动如跳绳、篮球可刺激骨骺板生长,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游泳等伸展运动有助于脊柱发育,避免过度负重运动影响骨骼生长。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拉伸,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运动期间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4、心理疏导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通过绘画、日记等方式表达情绪。家长应避免将身高问题作为日常讨论焦点,学校可适当调整座位排列。参与团体活动培养社交能力,严重心理障碍者需心理咨询师介入。定期举办病友交流会分享成长经验。
5、定期监测每3个月测量身高体重并绘制生长曲线图,每年检测骨龄评估生长潜力。监测项目包括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血糖等指标。青春期患者需额外关注性发育情况,合并慢性疾病者需控制原发病。生长板闭合后停止身高干预。
矮小症患者需保证每晚8-10小时深度睡眠,夜间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时段避免光线和噪音干扰。日常可选择增高鞋垫改善形象,衣物宜选竖条纹款式视觉拉长比例。学校体育课可申请适度调整考核标准,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影响生长发育。建立包含内分泌科医生、营养师、康复治疗师的多学科随访体系,成年后仍需关注骨密度和代谢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