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高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疾病风险,长期未控制还可能导致胰腺炎、胆结石等并发症。胆固醇升高的危害主要有动脉内皮损伤、斑块形成、器官供血不足、代谢紊乱、急性事件风险增加。
1、动脉内皮损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后,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导致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内皮损伤后血管舒张能力下降,血小板更容易在损伤处聚集,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初始病理改变。日常需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加深海鱼类摄入。
2、斑块形成持续高胆固醇状态会促使巨噬细胞吞噬氧化型胆固醇,转化为泡沫细胞堆积形成脂质条纹。随着平滑肌细胞迁移和胶原沉积,逐渐发展为纤维斑块。斑块增大可能造成血管腔狭窄,常见于冠状动脉、颈动脉等中大型血管。
3、器官供血不足血管狭窄达到一定程度时,靶器官会出现缺血性改变。冠状动脉狭窄可引发心绞痛,肾动脉狭窄可能导致高血压,下肢动脉狭窄会出现间歇性跛行。严重供血不足可能造成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不可逆损伤。
4、代谢紊乱胆固醇参与胆汁酸合成和类固醇激素代谢,异常升高会打破代谢平衡。可能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加重、甲状腺功能异常、性激素分泌失调等。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黄色瘤或角膜老年环等外在特征。
5、急性事件风险不稳定斑块破裂会诱发急性血栓形成,这是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胆固醇结晶还可能嵌顿在胆囊颈部引发胆绞痛,或激活胰酶导致急性胰腺炎。这些急症往往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建议定期检测血脂四项,控制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摄入,保持每周中等强度运动。烹饪选用植物油替代动物油,增加燕麦、豆制品等膳食纤维摄入。已确诊高胆固醇血症者需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降脂药物,避免擅自调整剂量。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时更需严格管理血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