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笋中毒后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就医,中毒处理方式主要有催吐、洗胃、补液治疗、药物治疗、血液净化等。竹笋中毒通常由氰苷类物质、农药残留或变质污染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
1、催吐若误食有毒竹笋后意识清醒,可立即用压舌板刺激咽喉催吐,减少毒素吸收。但昏迷患者或婴幼儿禁止催吐,避免误吸窒息。催吐后需用清水反复漱口,清除口腔残留毒素。
2、洗胃就医后医生会通过鼻胃管进行洗胃,使用生理盐水或活性炭混悬液清除胃内残留毒物。洗胃时间建议在进食后6小时内进行,超过12小时毒素可能已进入肠道,需结合导泻治疗。
3、补液治疗中毒患者常因呕吐腹泻导致脱水,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补充体液。严重者可监测电解质水平,针对性补充氯化钾注射液或碳酸氢钠注射液纠正酸碱失衡。
4、药物治疗针对氰化物中毒可使用亚硝酸钠注射液联合硫代硫酸钠注射液解毒。农药中毒需根据类型选择阿托品注射液或氯解磷定注射液。过敏反应需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抗炎。
5、血液净化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灌流或血浆置换,通过体外循环装置直接清除血液中的毒素。此项治疗需在重症监护室进行,同时配合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
日常应选购正规渠道的新鲜竹笋,烹饪前用沸水焯煮5分钟以上可分解部分氰苷。出现口唇麻木、呼吸急促等中毒征兆时须立即送医,切勿自行服用民间偏方。恢复期饮食宜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加重胃肠负担。储存竹笋需冷藏并尽快食用,避免霉变产生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