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不一定必须做手术,需根据结石大小、症状及并发症风险综合评估。胆囊结石的处理方式主要有药物溶石、体外碎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定期观察等。
1、药物溶石适用于胆固醇性结石且直径小于10毫米的患者。常用药物如熊去氧胆酸胶囊可通过调节胆汁成分促进结石溶解,但疗程较长需持续用药6-24个月。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结石变化,同时配合低脂饮食控制症状发作。
2、体外碎石针对单发结石直径10-20毫米且胆囊功能正常者。通过冲击波将结石粉碎后配合药物促排,但存在结石残留风险。术后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轻度血尿等反应,需观察1-2日。该方式结石复发率较高,五年内可达50%。
3、腹腔镜手术对于反复发作胆绞痛、结石直径超过20毫米或合并胆囊息肉者首选。创伤小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2-3天。但存在胆管损伤、出血等手术风险,术前需完善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评估胆道结构。
4、开腹手术适用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穿孔等急症或腹腔镜中转病例。传统开腹术野暴露更充分,但术后需留置引流管5-7天,康复周期约2-4周。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患者需术前评估心肺功能。
5、定期观察无症状胆囊结石且结石小于5毫米者可暂不处理。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日常避免高脂饮食诱发症状。若出现持续右上腹痛、发热或黄疸等胆管梗阻表现,需立即就医。
胆囊结石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每日饮水1500毫升以上有助于胆汁排泄。避免快速减重和长期饥饿,脂肪摄入控制在每日50克以内。可适量进食高纤维食物如燕麦、西蓝花等,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出现餐后腹胀、脂肪泻等症状时,建议记录饮食日志协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术后患者需遵医嘱逐步恢复饮食,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