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是指肌肉体积缩小、肌纤维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可能由神经损伤、肌肉疾病、营养不良、长期制动、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或中枢神经损伤会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引发神经源性肌萎缩。常见原因包括外伤性神经断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运动神经元病等。患者表现为肌力下降伴肌束震颤,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需通过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联合康复训练改善症状。
2、肌肉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原发性肌病可直接破坏肌细胞结构。这类患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肌肉活检可见肌纤维变性坏死。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缓解炎症,但需警惕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3、营养不良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导致肌肉蛋白分解加速,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伴随体重进行性下降。需调整膳食结构,增加优质蛋白如乳清蛋白、大豆蛋白的补充。
4、长期制动卧床超过72小时即可出现肌肉蛋白合成抑制,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每周肌肉量可减少5%。这种废用性萎缩可通过抗阻训练逆转,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仪也有助于维持肌容积。
5、遗传因素杜氏肌营养不良等X连锁隐性遗传病会导致肌膜蛋白缺失,患儿3-5岁即出现进行性肌无力。基因治疗如外显子跳跃技术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现阶段以呼吸支持和关节挛缩预防为主。
肌肉萎缩患者应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蛋白质摄入,优先选择鱼类、鸡胸肉等低脂高蛋白食物。规律进行水中运动或弹力带训练可减少关节负荷,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神经肌肉协调性。建议每3个月评估一次肌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使用握力计、步态分析等工具量化监测病情变化。合并吞咽困难者需调整食物质地,预防吸入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