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主要由外耳道皮肤腺体分泌的耵聍与脱落皮屑混合形成,可能由外耳道皮肤新陈代谢、耵聍腺分泌旺盛、外耳道狭窄、炎症刺激、异物刺激等原因引起。
1、外耳道皮肤新陈代谢外耳道皮肤持续更新脱落角质细胞,与皮脂腺分泌的油脂结合形成耳屎。这是正常的生理过程,无须特殊处理,日常用湿毛巾清洁耳廓即可。避免频繁掏耳,以免损伤皮肤屏障。
2、耵聍腺分泌旺盛部分人群耵聍腺分泌功能较强,会产生较多油性耳屎。这种情况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建议定期到耳鼻喉科进行专业清理。自行使用挖耳勺可能将耳屎推向深处,导致栓塞。
3、外耳道狭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或外伤后畸形会导致耳屎排出受阻。这类人群更易出现耳屎堆积,可每半年到医院进行耳道冲洗。若伴随听力下降或耳闷胀感,需排除外耳道胆脂瘤。
4、炎症刺激外耳道炎或中耳炎会刺激耵聍腺过度分泌,产生黄色脓性耳屎。可能与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耳痛、瘙痒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药物。
5、异物刺激长期佩戴助听器、耳机或游泳耳塞可能刺激外耳道,导致耳屎分泌异常。建议定期清洁设备,游泳后及时擦干耳道。若出现耳道红肿,可使用硼酸酒精溶液消毒。
保持耳道干燥清洁是预防耳屎过多的关键。洗头洗澡时避免水流直接冲入耳道,油性耳屎人群可每季度到医院清理。出现耳闷、耳鸣或听力骤降时,需立即就医排除耵聍栓塞。日常饮食注意补充锌元素,适量食用牡蛎、瘦肉等食物有助于维持耳道皮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