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年发病率约为每百万人口2-6例,属于罕见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差异。亚洲地区的发病率略高于欧美国家,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或环境因素有关。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存在两个发病高峰,分别是15-25岁的青少年群体和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青少年发病多与遗传因素相关,老年群体发病则可能受到免疫衰老和环境暴露的影响。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病毒感染、化学毒物接触、电离辐射暴露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疾病,但多数患者无法明确具体诱因。随着医疗水平提升和环境污染控制,部分地区的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注意避免感染,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开窗通风。饮食上选择易消化、高蛋白的食物,如鱼肉、蛋类和豆制品,避免进食生冷或未彻底加热的食物。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外伤出血。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象,出现发热、出血倾向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对病情恢复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