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牵引治疗期间需注意牵引力调整、皮肤护理、体位管理、功能锻炼和并发症监测。牵引是通过外力牵拉骨折端以复位固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股骨、胫骨等长骨骨折。
1、牵引力调整牵引重量需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精确计算,初期可能需较大重量复位,后期逐渐减重维持。每日检查滑轮绳索是否顺畅,砝码位置需悬空避免触碰。牵引过程中定期拍摄X线片确认复位效果,出现过度牵引或复位不良时需及时调整。儿童骨骼生长快,需更频繁复查调整。
2、皮肤护理骨牵引针孔处每日用碘伏消毒两次,观察有无渗液或红肿。胶布牵引需每3天更换粘贴部位,避免皮肤过敏。骶尾部等骨突处垫软枕预防压疮,每2小时协助患者抬臀减压。出现水疱或破损时暂停牵引,待皮肤修复后继续治疗。
3、体位管理保持牵引肢体外展中立位,胫骨结节牵引时膝关节屈曲20度。床头抬高不超过30度防止身体下滑。翻身时需维持牵引轴线一致,避免扭曲导致复位失效。使用布朗架时注意足跟悬空,防止跟腱挛缩。
4、功能锻炼牵引24小时后开始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每日3组每组15次。未固定关节需主动屈伸活动,如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上肢骨折者可坐起进行握力球训练。拆除牵引后逐步过渡到负重练习,配合物理治疗恢复关节活动度。
5、并发症监测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和趾端血运,警惕血管神经损伤。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异超过2厘米需排查过度牵引。长期卧床者定期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出现牵引针松动、剧烈疼痛或发热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骨折牵引期间需保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牛奶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促进骨痂形成。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时避免与富含草酸的菠菜同食。卧床期间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预防泌尿系感染。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缓泻剂。心理上需鼓励患者坚持治疗,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家属应协助完成日常清洁和功能锻炼,定期复诊评估骨折愈合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