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骨质疏松可通过钙剂补充、抗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重度骨质疏松通常由雌激素缺乏、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素引起。
1、钙剂补充碳酸钙D3片、乳酸钙颗粒等钙剂可改善骨基质矿化。钙剂需与维生素D联用促进吸收,长期服用需监测血钙水平,过量可能诱发肾结石或血管钙化。乳糖不耐受患者可选择枸橼酸钙。
2、抗骨吸收药物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使用此类药物需保持直立姿势半小时以防食道刺激,颌骨坏死风险患者慎用。绝经后妇女可配合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
3、促进骨形成药物特立帕肽等甲状旁腺素类似物可刺激成骨细胞增殖。该药物需皮下注射使用,疗程不超过24个月,可能引起血钙升高。适用于椎体骨折高风险患者。
4、物理治疗脉冲电磁场治疗可改善骨微结构,体外冲击波能促进局部骨修复。配合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等可维持骨密度,避免游泳等非负重运动。脊柱变形者需佩戴支具防护。
5、手术治疗椎体成形术适用于急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注入骨水泥可稳定椎体。髋部骨折需行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术后需早期康复训练预防深静脉血栓。多发骨折患者可考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重度骨质疏松患者每日应保证800-1000毫克钙摄入,优选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食物。每周进行3-5次日光浴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避免吸烟饮酒等加速骨量流失的行为。建议使用防滑垫、扶手等居家防护设施,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评估治疗效果。出现持续骨痛或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时应及时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