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可通过吸氧、药物控制、调整体位、限制液体摄入、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急性心力衰竭通常由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感染等原因引起。
1、吸氧: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吸氧可缓解缺氧症状。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高浓度氧气,流量控制在2-6L/min,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
2、药物控制: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常用药物有呋塞米注射液20-40mg静脉注射,硝酸甘油片0.5mg舌下含服,多巴酚丁胺注射液2-10μg/kg/min静脉滴注。
3、调整体位:患者应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避免平卧位,防止加重肺淤血和呼吸困难。
4、限制液体摄入:急性期应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每日不超过1500ml。避免高盐饮食,钠盐摄入量控制在2-3g/d,减轻水钠潴留,降低心脏负荷。
5、及时就医:急性心力衰竭属于急危重症,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送往医院急诊科。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日常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心率,遵医嘱服药,保持情绪稳定,预防感染。如出现气短、水肿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