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根据肉眼及显微镜下特点、核型分析及临床表现,可以将葡萄胎妊娠分为完全性及部分性两类,前者表现为绒毛组织全部变为葡萄状组织,其特点是绒毛间质水肿变性、中心血管消失及滋养细胞增生活跃等,无胎儿、脐带或羊膜囊成分;而后者则表现为胎盘绒毛部分发生水肿变性及局灶性滋养细胞增生活跃,并可见胎儿、脐带或羊膜囊等成分。
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完全性葡萄胎通常是二倍体核型,其中90%为46,XX,且所有染色体均为父源性,是由一个精子(23,X)与一个空泡卵子受精后核内DNA自身复制一次而形成,约有10%的完全性葡萄胎核型为46,XY,它是由一个空泡卵子与两个精子同时受精而成。虽然完全性葡萄胎染色体成分均为父源性,但其胞浆中线粒体DNA却是母源性的。部分性葡萄胎核型绝大部分为三倍体,多由一个正常卵子与两个精子同时受精而成。
于1986年所报道的鼠核配子移植试验成功地解释了葡萄胎发生机理。作者利用人工单性生殖方法,将父源或母源性早期生殖细胞核移植至不含卵原核的卵细胞内,当受精卵染色体全来自母方时,胚鼠可发育成25个中胚叶节阶段,但无滋养细胞生长。而当受精卵染色体全来自父方时,则滋养细胞增生活跃,且胚鼠仅发育成6个中胚叶节阶段,随后自行退变。研究表明,父源和母源性基因对胚胎正常发育具有不同的和必不可少的作用,父源性基因成分对控制滋养细胞增生十分必要,而母源性基因成分则对调节胚胎生长与发育至关重要。完全性葡萄胎与部分性葡萄胎均表现为过多的父源性染色体,从而促使滋养细胞过渡增生而致葡萄胎的发生。
葡萄胎妊娠的发生率,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差异较大。在日本,葡萄胎的发生率为每1 000次妊娠中有1次葡萄胎,大约3倍于北美洲及欧洲的发生率[4]。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葡萄胎平均发生率为1∶1 290,最高为江西1∶728,最低为山西1∶3 506[5]。葡萄胎的发生与营养状况及社会经济因素有关,研究表明饮食中胡萝卜素及动物脂肪的缺乏将导致葡萄胎的发生率增加[6]。故对于葡萄胎高发地区的妇女可采用饮食补充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等方法来预防葡萄胎发生。葡萄胎的发生与母亲的年龄呈正相关,有研究表明当母亲年龄大于35岁时,妊娠后葡萄胎发生率将成倍增加,如大于40岁发生率则高达普通人群的7.5倍[7],这可能与卵子老化后对异常受精不易自然淘汰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有葡萄胎妊娠史的妇女再次妊娠时葡萄胎的发生率增加,一次葡萄胎之后,重复葡萄胎的风险为1%,而两次葡萄胎之后,再发风险可达15%~20%[8]。另外,多次自然流产的妇女,发生葡萄胎的机会将增加,文献报道两次或两次以上自然流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后发生葡萄胎的可能性将3倍于普通人群的发生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