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处肿胀通常是由于局部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和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骨折后肿胀可能由血管破裂出血、炎症介质释放、淋巴回流受阻、神经反射性水肿、局部感染等因素导致。
1、血管破裂出血骨折时伴随周围血管损伤,血液渗出至组织间隙形成血肿。骨折端移位可能刺破邻近血管,导致局部皮下淤血和进行性肿胀。早期可通过冰敷减少出血,后期需医生评估是否需穿刺抽吸积血。
2、炎症介质释放骨折后前列腺素、组胺等炎症因子释放,增加血管通透性使血浆外渗。这种反应属于正常修复过程,但过度肿胀可能影响愈合。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可控制炎症反应。
3、淋巴回流受阻骨折后局部淋巴管受压或断裂,导致组织液回流障碍。表现为皮肤紧绷发亮,按压出现凹陷。抬高患肢配合弹性绷带包扎有助于促进淋巴回流,严重时需医生进行物理治疗。
4、神经反射性水肿骨折刺激周围神经引发血管舒张反射,加重局部渗出。常见于关节周围骨折,可能伴随灼热感和搏动性疼痛。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神经营养药物可辅助治疗,但需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
5、局部感染开放性骨折或处置不当可能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加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常见病原体,需医生评估后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呋辛酯片或克林霉素磷酸酯片等抗生素治疗。
骨折后48小时内应持续冰敷并保持患肢抬高,避免热敷或按摩加重肿胀。稳定骨折端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肌肉收缩训练促进静脉回流。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蛋、鱼肉、西蓝花等,有助于胶原蛋白合成。若肿胀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发紫、剧烈疼痛,应立即就医排除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