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粪口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传染。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
1、接触传播手足口病患者的疱疹液、唾液、粪便等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健康人群直接接触这些分泌物后可能被感染。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体内。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接触患者后要及时洗手。
2、飞沫传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健康人群吸入这些飞沫可能被感染。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场所更容易发生。保持室内通风,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有助于预防感染。
3、粪口传播病毒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源或环境。健康人群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再经口摄入病毒可能被感染。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4、间接接触传播病毒可在玩具、餐具、门把手等物品表面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健康人群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体后,再触摸口鼻可能被感染。定期消毒儿童常用物品,保持环境清洁可降低感染风险。
5、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手足口病病毒后,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将病毒传给胎儿。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症状。孕期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
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消毒儿童玩具和用品。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儿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患病期间要隔离治疗,避免传染他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恢复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