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性肝炎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黏膜黄染、尿色加深、乏力厌食、肝区疼痛、陶土样便等。黄疸性肝炎通常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炎、胆道梗阻等原因引起,需结合肝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明确诊断。
1、皮肤黏膜黄染黄疸最典型表现为巩膜和皮肤呈现黄色,因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轻度黄疸可能仅见于巩膜,重度时可蔓延至全身皮肤。这种黄染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向下扩散,按压皮肤时黄色不退。患者可能伴有皮肤瘙痒,与胆盐沉积刺激神经末梢有关。
2、尿色加深尿液颜色呈浓茶色或酱油色,源于结合胆红素经肾脏排泄。尿色变化常早于皮肤黄染出现,尤其在病毒性肝炎急性期更为明显。部分患者尿液中可检测到胆红素阳性,但尿胆原可能减少或消失。
3、乏力厌食肝细胞受损导致能量代谢障碍,表现为持续疲倦感和活动耐力下降。消化道症状以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为主,尤其厌恶油腻食物。严重者可出现体重下降,与胆汁分泌不足影响脂肪消化吸收相关。
4、肝区疼痛右上腹隐痛或胀痛由肝脏炎症肿胀牵拉肝包膜所致。疼痛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体检可触及肝脏肿大伴压痛。慢性肝炎患者可能出现肝区叩击痛,提示存在肝实质损伤。
5、陶土样便胆道梗阻时粪便呈灰白色,因胆红素无法排入肠道所致。便色改变多伴随皮肤瘙痒加重,常见于胆汁淤积性肝炎或胆管结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脂肪泻,粪便带有油滴和恶臭。
黄疸性肝炎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建议选择易消化的优质蛋白如鱼肉豆腐,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出现意识改变或出血倾向需立即就医,警惕肝衰竭风险。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有助于肝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