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存活,通过积极的支持治疗和慎重及时的外科干预可改善预后。约70%病例需要非外科手术性治疗,如果怀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立即禁食,用连接吸引器的双腔鼻胃管来减轻肠道积气,适当的肠外胶体和晶体液体输注以维持循环,因为广泛的肠道炎症和腹膜炎可导致第三间隙相当多的液体丧失。在肠道修复的同时,需要全肠道外营养14~21日。应立即全身应用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酶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羧噻吩青霉素)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另外也应考虑抗厌氧菌药物(如氯林克霉素,甲硝唑)的应用。治疗须持续10日。最重要的是需要不断重新评估婴儿(如至少6小时1次)和连续的腹部X线检查,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气分析。
结肠炎可通过饮食调节、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生活方式改善和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结肠炎可能与感染、免疫异常、遗传、饮食不当、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1、饮食调节:结肠炎患者应避免辛辣、油腻、高纤维食物,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蒸蛋、煮熟的蔬菜。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对肠道的刺激。适当补充益生菌,如酸奶、发酵食品,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2、药物治疗:轻度结肠炎可使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美沙拉嗪500mg/次,每日3次。中度患者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20-40mg/日。严重病例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50-150mg/日或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5mg/kg,静脉注射。
3、心理疏导:结肠炎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压力。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改善心理状态,减少疾病复发。
4、生活方式改善: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如散步、游泳,增强体质,促进肠道蠕动。戒烟限酒,减少对肠道的刺激,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5、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大出血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结肠部分切除术、全结肠切除术。术后需密切监测,预防感染,促进恢复。
结肠炎患者需长期管理,饮食上避免刺激性食物,选择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饮食。运动上适度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肠道健康。护理上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综合管理,可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