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可通过调整饮食、改变体位、局部热敷、药物干预、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胆结石疼痛。胆结石疼痛通常由胆囊收缩受阻、胆汁淤积、合并感染等因素引起,妊娠期激素变化和子宫压迫可能加重症状。
1、调整饮食急性发作期需严格禁食油腻食物,缓解期选择低脂高纤维饮食。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可适量摄入脱脂牛奶、蒸蛋清、燕麦粥等易消化食物,减少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奶油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饮水建议少量多次,每日保持1500毫升以上。
2、改变体位疼痛发作时尝试左侧卧位或膝胸卧位,减轻增大的子宫对胆道压迫。可配合缓慢深呼吸,放松腹部肌肉。避免突然弯腰或仰卧动作,起床时先侧身再缓慢坐起。日常活动时使用托腹带分担腹部压力,减少胆囊区域受挤压。
3、局部热敷用40℃左右热毛巾敷于右上腹胆囊投影区,每次15-20分钟。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胆道平滑肌痉挛。注意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皮肤烫伤,妊娠中晚期需避开子宫体表投影区域。合并皮肤感染或发热时应禁用热敷。
4、药物干预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山莨菪碱缓解胆绞痛,熊去氧胆酸改善胆汁淤积。合并感染时需严格评估后使用头孢类抗生素。禁用阿托品类药物以免诱发宫缩,避免自行服用消炎利胆片等中成药。用药期间需监测胎心变化,出现宫缩及时停药。
5、手术治疗反复发作或合并化脓性胆囊炎时,孕中期可考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需由产科和外科医师共同评估,避免全麻药物影响胎儿。术后需加强胎心监护,预防早产风险。非紧急情况建议分娩后再行手术治疗。
孕妇出现胆结石疼痛应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和持续时间,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结石变化。保持适度活动如散步、孕妇瑜伽,避免久坐加重胆汁淤积。妊娠期体重增长建议控制在11-16公斤范围内,超重可能增加胆结石发作风险。出现持续性疼痛、发热、黄疸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