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普利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干咳、低血压、高钾血症、血管性水肿、肾功能异常。
1、干咳:
卡托普利可能抑制缓激肽降解,导致约20%患者出现持续性干咳,表现为无痰刺激性咳嗽,夜间加重。症状通常在用药1周后出现,停药后1-4周可缓解。对咳嗽不耐受者可考虑更换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
2、低血压:
首次给药后可能出现血压骤降,尤其见于脱水或肾动脉狭窄患者。表现为头晕、视物模糊、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建议初始剂量从6.25毫克开始,服药后平卧30分钟,定期监测立卧位血压变化。
3、高钾血症:
该药减少醛固酮分泌,可能引发血钾升高至5.5毫摩尔/升以上。肾功能不全或联用保钾利尿剂时风险增加,需定期检测电解质。出现肌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处理。
4、血管性水肿:
约0.1%-0.5%患者发生唇、舌、喉部水肿,多在用药初期出现。喉头水肿可致呼吸困难,属急症需立即停药并注射肾上腺素。有血管性水肿病史者禁用本类药物。
5、肾功能异常:
可能引起血肌酐升高,肾动脉狭窄患者尤易发生。用药初期应每2周检测肾功能,血肌酐上升超过30%需减量或停药。避免与非甾体抗炎药联用以减轻肾损害风险。
使用卡托普利期间需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避免剧烈体位变动防止跌倒;定期监测血压、电解质及肾功能指标;出现皮疹、黄疸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老年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遵医嘱调整剂量,妊娠期妇女绝对禁用该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