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在中医中主要分为外感发热、内伤发热、食积发热、阴虚发热和惊恐发热五种类型,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一、外感发热多因风寒暑湿邪气侵袭所致。风寒型表现为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清涕;风热型则见高热、微恶风、有汗、咽红肿痛。治疗以解表散邪为主,风寒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宜银翘散化裁。患儿需注意避风保暖,适当饮用葱白生姜水辅助发汗。
二、内伤发热常因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肺胃郁热型多见午后潮热、咳嗽痰黄;心火亢盛型可见舌尖红赤、烦躁哭闹。治疗需清泄里热,肺胃热盛可用泻白散,心火旺者宜导赤散。护理时应保持环境通风,避免辛辣燥热食物,可适量食用梨汁、荸荠等清热生津之品。
三、食积发热因乳食停滞中焦所致。特征为发热伴脘腹胀满、口气酸臭、大便溏泄或便秘。治疗宜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效果显著。家长需控制饮食量,发热期间以米汤、山药粥等流质为主,配合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消化。
四、阴虚发热多见于热病后期或体质阴虚患儿。表现为低热缠绵、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治疗当滋阴清热,青蒿鳖甲汤为常用方剂。护理重点在于避免剧烈活动,室温不宜过高,可食用百合银耳羹等滋阴膳食。
五、惊恐发热因突受惊吓导致气机逆乱。特点为发热无定时,伴惊惕不安、睡中惊啼。治疗需安神定志,琥珀抱龙丸效果较好。家长应创造安静环境,避免突然声响刺激,睡前可按摩小天心穴帮助安神。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强调辨证施治,不同类型的发热需采用相应方药。发热期间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衣着适度避免过厚。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补充水分。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若高热持续或出现惊厥应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当食用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帮助正气恢复。注意记录发热时间规律及诱因,为医生辨证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