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通常由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混浊引起,主要与年龄增长、紫外线照射、糖尿病、眼外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白内障可通过手术置换人工晶状体进行治疗,早期可尝试调整生活习惯延缓进展。
1、年龄增长晶状体随年龄增长逐渐硬化脱水,蛋白质氧化变性形成混浊,这是老年性白内障的主要成因。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建议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裂隙灯检查,避免强光刺激,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
2、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会加速晶状体蛋白交联变性,高原地区及户外工作者更易发生皮质性白内障。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可减少辐射损伤,夏季需选择UV400防护标准的太阳镜。
3、糖尿病代谢异常高血糖导致晶状体内山梨醇蓄积引发渗透性损伤,糖尿病患者可能较早出现后囊下混浊。控制血糖水平是关键,同时需监测视网膜病变,这类患者白内障手术时机需综合评估。
4、眼外伤史机械性损伤或化学烧伤可破坏晶状体囊膜,导致外伤性白内障。从事高风险作业者应佩戴防护面罩,若出现视力骤降伴眼红眼痛需急诊处理,部分病例需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
5、药物因素长期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干扰晶状体上皮细胞代谢,典型表现为后极部星状混浊。慢性病患者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眼科随访,必要时调整给药方案。
预防白内障需注意避免强光直射眼睛,户外活动佩戴墨镜防护。控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戒烟限酒减少氧化应激损伤。饮食中多摄入深色蔬菜水果补充叶黄素,适度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出现视物模糊、眩光、复视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晚期白内障可能诱发青光眼等并发症。术后患者需按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避免揉眼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人工晶状体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