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可能由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雌激素水平下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素引起。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容易导致骨折。
1、钙摄入不足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导致骨量减少。日常饮食中乳制品、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入过少,或存在乳糖不耐受等情况,均可能影响钙吸收。建议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钙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
2、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缺乏时会影响骨形成。日照不足、肝肾疾病导致维生素D活化障碍、肥胖等因素均可引起维生素D缺乏。适度晒太阳、食用海鱼和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助于改善。
3、雌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具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作用。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量快速丢失。这种情况可通过激素替代疗法缓解,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和禁忌症。
4、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生成,长期使用可导致药物性骨质疏松。常见于风湿免疫性疾病、哮喘等需长期用药的患者。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并配合抗骨质疏松药物。
5、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骨转换,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患者常伴有心悸、多汗等高代谢症状。控制原发病是防治关键,同时需监测骨密度变化,必要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预防骨质疏松需从年轻时开始积累骨量,保证每日钙和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进行适度的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等。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检测骨密度,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更应重视骨骼健康管理。出现不明原因骨痛、身高变矮或轻微外力导致骨折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