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先天性血管壁缺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感染或创伤、遗传因素等。动脉瘤的形成通常与血管壁结构异常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1. 先天性血管壁缺陷部分人群出生时血管中膜发育不全,导致血管壁薄弱区域在血流冲击下逐渐膨出。此类动脉瘤多见于脑底动脉环分叉处,常见于年轻患者。临床可通过血管造影评估瘤体形态,未破裂时以定期随访为主。
2.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血管内皮承受异常剪切力,加速弹力纤维断裂。血压波动可能导致微小穿支动脉瘤形成,多见于基底节区。控制血压低于140/90mmHg可降低破裂风险,常用降压药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3.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沉积引发血管壁慢性炎症反应,斑块部位血管重构后形成梭形动脉瘤。好发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椎动脉,常合并管腔狭窄。他汀类药物可稳定斑块,严重狭窄需考虑支架植入术。
4. 感染或创伤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感染可通过脓毒性栓子破坏血管壁,形成霉菌性动脉瘤。颅脑外伤直接损伤血管可导致假性动脉瘤。此类动脉瘤易破裂,需紧急使用抗生素或手术干预。
5. 遗传因素多囊肾病、马凡综合征等遗传疾病常伴结缔组织异常,导致全身血管脆性增加。家族性动脉瘤患者建议一级亲属筛查,基因检测可发现COL3A1等突变基因。
预防颅内动脉瘤需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剧烈情绪波动。高血压患者应每日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达标。40岁以上人群可考虑头颈部CTA筛查,突发剧烈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动脉瘤治疗需根据大小、位置选择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