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羟基维生素D低下可能由光照不足、饮食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肝肾疾病、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
1、光照不足:
人体约80%的维生素D需要通过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合成。长期室内工作、过度防晒、高纬度地区冬季阳光不足等因素都会显著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建议每天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间进行15-30分钟无防晒措施的户外活动。
2、饮食摄入不足:
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海鱼、蛋黄、强化乳制品等。严格素食者、乳糖不耐受人群、鱼类过敏者容易因饮食结构单一导致摄入不足。可通过增加香菇等菌类食物补充维生素D2。
3、消化吸收障碍:
克罗恩病、乳糜泻等肠道疾病会损害脂肪吸收功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D的吸收。这类患者常伴有慢性腹泻、脂肪泻等症状,需治疗原发病并监测营养状况。
4、肝肾疾病:
肝脏负责将维生素D转化为25-羟基维生素D,肾脏则进一步活化。肝硬化、慢性肾病等疾病会阻碍维生素D的代谢转化,表现为骨痛、肌无力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活性维生素D制剂。
5、药物影响:
抗癫痫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加速维生素D分解代谢。长期服用这类药物者应定期检测血维生素D水平,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
改善维生素D低下需综合干预。除增加日晒和调整饮食外,建议每周食用3-4次富含脂肪的鱼类如三文鱼,选择强化维生素D的牛奶或豆浆。肥胖人群因脂肪组织对维生素D的 sequestration 作用需要更高剂量补充。孕妇、老年人等高风险群体应每半年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维持在30-50ng/ml为宜。冬季可适当增加维生素D补充剂,但每日不超过4000IU以避免中毒。合并骨质疏松者需配合钙剂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