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脚烂的早期信号主要包括足部皮肤干燥皲裂、感觉异常、局部颜色改变、轻微伤口难愈合、足部形态异常等。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进而引发糖尿病足。
1、足部皮肤干燥皲裂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减少汗腺分泌,使足部皮肤失去正常滋润。早期表现为足跟、足底等部位皮肤干燥脱屑,逐渐发展为深部皲裂。这种皮肤屏障破坏容易继发感染,需每日使用无刺激保湿剂护理,避免使用高温水泡脚。
2、感觉异常周围神经病变最早出现袜套样感觉障碍,患者可能感到足部蚁走感、针刺感或麻木感。部分患者会出现痛觉过敏,轻微触碰即产生疼痛。这种保护性感觉丧失使患者难以察觉外伤,需定期进行单丝压力测试评估神经功能。
3、局部颜色改变微循环障碍导致足部皮肤呈现暗红色或紫红色,尤其在下垂位置时更为明显。趾端可能出现苍白或发绀,皮肤温度降低。这些改变提示末梢血液灌注不足,是组织缺血缺氧的早期表现,需通过踝肱指数检测评估血管状况。
4、轻微伤口难愈合足部微小擦伤或水疱恢复速度明显减慢,伤口边缘呈现苍白或暗紫色。高血糖环境影响白细胞功能,胶原合成受阻,导致修复能力下降。即使2-3毫米的伤口也可能持续数周不愈,需严格消毒包扎并控制血糖。
5、足部形态异常运动神经病变引发足部肌肉萎缩,表现为足弓塌陷、锤状趾或爪形趾等畸形。这些结构改变使足部压力分布异常,容易在骨突部位形成胼胝或溃疡。定制减压鞋垫可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
糖尿病患者应每日检查双足,重点观察趾缝、足底等隐蔽部位,使用镜子辅助检查。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袜和合脚的软底鞋,避免赤足行走。发现任何皮肤破损、肿胀或颜色改变时,应及时到内分泌科或糖尿病足专科就诊。定期进行神经传导速度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保持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