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脚丫通常是指足癣,可能由真菌感染、长期潮湿环境、免疫力低下、皮肤屏障受损、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1、真菌感染足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真菌在温暖潮湿环境中繁殖迅速,侵犯角质层导致脚趾缝脱皮、糜烂。治疗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喷雾剂,严重时可口服伊曲康唑。穿透气鞋袜并保持足部干燥有助于预防复发。
2、长期潮湿环境长时间穿不透气的胶鞋或运动鞋会使足部处于潮湿状态,破坏皮肤微环境平衡。汗液浸泡使角质层软化,为真菌定植创造条件。建议选择吸湿排汗的棉质袜子,每日更换清洗,工作后及时擦干脚趾缝。存在多汗症者可局部使用氯化铝溶液。
3、免疫力低下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人群更易发生顽固性足癣。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时,皮肤对真菌的清除能力下降。此类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延长抗真菌疗程,必要时联合免疫调节治疗。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4、皮肤屏障受损足部外伤或湿疹导致的皮肤破损会破坏天然保护层,增加真菌感染风险。表现为伤口周围出现环状红斑伴瘙痒。处理需先控制原发皮肤病,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细菌感染,待创面愈合后再进行抗真菌治疗。
5、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足部感知能力下降且愈合能力差。微小皮肤裂口可能发展为深部真菌感染甚至蜂窝织炎。需严格控制血糖,每日检查足部皮肤,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胼胝或嵌甲。
预防足癣需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指甲剪等物品。公共场所尽量不赤脚行走,洗澡后仔细擦干趾缝。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定期暴晒消毒。出现持续脱屑、糜烂或脓疱时应尽早就诊,糖尿病患者更需警惕严重并发症。治疗期间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防止真菌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