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通常需要到医院的内分泌科或骨科就诊,根据实际情况,可能涉及多个学科的联合诊治。除了专业科室的选择外,患者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和日常运动护理等方法进行综合管理。
1常见就诊科室及检查方式
骨质疏松最佳的就诊科室为内分泌科,特别是疑因内分泌失调导致骨密度降低,医生会评估病因并制定治疗方案。如果病情与骨折、骨痛直接相关,也可以选择骨科。同时,根据病情复杂程度,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到老年病科或风湿免疫科会诊。检查时,骨密度检测DEXA是最常用的确诊方式,结合血钙、维生素D水平等指标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2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常用药物包括: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用于减少骨骼吸收增加密度;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适用于绝经女性;
甲状旁腺激素制剂,如特立帕肽,通过激活骨形成逆转骨质流失。
药物使用前需遵医嘱,并定期随访监测骨密度和代谢指标。
3饮食和营养干预
饮食上注重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
含钙丰富的食品:如牛奶、芝麻酱、豆制品;
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如三文鱼、蛋黄以及日光浴刺激合成。
若食物摄入不足,可选择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剂,但用量应咨询医生或营养师。
4运动与日常预防
适量且安全的运动有助于提高骨密度,推荐:
每周至少进行3次负重训练,如快走、登楼梯;
结合低冲击性运动,如游泳、瑜伽以改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另一重要预防措施是戒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避免对骨质的进一步损害。
骨质疏松需要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选择恰当科室就诊后,根据医嘱定期随访并实施多种干预手段。早期诊断和干预能有效减少因骨质疏松引发的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