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部位皮肤发热可能由局部炎症反应、血管扩张、感染或深静脉血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冷敷、抗炎药物、抗生素治疗或手术引流等方式缓解。
1. 炎症反应:骨折后组织损伤会释放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局部温度升高。建议抬高患肢并冷敷,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或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
2. 血管扩张:创伤后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以输送修复物质,可能伴随红肿热痛。无须特殊处理,通常48小时内自行缓解,避免热敷或按摩加重肿胀。
3. 感染:可能与开放性伤口污染或术后护理不当有关,表现为持续发热伴脓性分泌物。需清创并静脉注射头孢呋辛钠、克林霉素磷酸酯或万古霉素等抗生素。
4. 深静脉血栓:长期制动导致血流淤滞,可能出现皮肤发红发热伴小腿压痛。需超声确诊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钠或利伐沙班片抗凝治疗。
骨折后应定期观察皮肤温度变化,保持石膏干燥清洁,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促进愈合,若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寒战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