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不治疗可能引发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颅内出血、贫血等后遗症。长期未干预会导致出血风险逐级加重,从轻微瘀斑到致命性出血。
1、皮肤黏膜出血血小板低于50×10⁹/L时易出现皮下瘀点、鼻出血、牙龈渗血,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关。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酚磺乙胺等止血药物,慢性患者需补充维生素C改善血管通透性。
2、内脏出血血小板持续低于20×10⁹/L可能诱发消化道出血、血尿,严重者出现呕血或黑便。可能与胃黏膜糜烂或泌尿系统损伤有关,需紧急输注血小板悬液,配合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
3、颅内出血极重度减少时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提示脑出血风险,死亡率较高。常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或再生障碍性贫血,需立即使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4、慢性贫血反复失血导致铁缺乏性贫血,表现为乏力、心悸。需监测血清铁蛋白水平,及时补充琥珀酸亚铁等铁剂,同时治疗原发疾病防止继续失血。
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出现不明原因出血时立即血液科就诊。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铁和维生素K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