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打针吃药后仍发烧可通过调整药物、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观察症状变化及就医复查等方式处理。持续发热可能与用药不对症、剂量不足、合并感染、脱水或疾病进展等因素有关。
1、调整药物:
退烧药需间隔4-6小时使用,避免重复用药导致肝肾损伤。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常用儿童退烧药,体温超过38.5℃时按体重计算剂量使用。若使用抗生素后仍发热,需考虑病原体耐药或药物选择不当,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
2、物理降温:
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水温控制在32-34℃。禁止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敷,以免引起寒战或皮肤损伤。可配合退热贴辅助降温,同时保持室温在24-26℃,穿着透气棉质衣物。
3、补充水分:
发热时水分蒸发量增加,每公斤体重需补充80-100毫升液体。可给予口服补液盐、米汤、稀释果汁等,分次少量饮用。观察尿量及颜色,若4小时无排尿或尿液呈深黄色提示脱水需加强补液。
4、观察症状:
记录发热曲线变化,注意是否出现皮疹、抽搐、意识模糊等危险信号。测量体温时应避开进食、哭闹后30分钟,耳温枪需规范使用。发热超过72小时或体温持续高于40℃需立即就医。
5、就医复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可判断感染类型,肺部听诊排除肺炎。必要时需进行血培养、胸片等进一步检查。若确诊细菌感染但抗生素无效,可能需根据药敏试验更换药物。
保持清淡饮食如粥类、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发热期间暂停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注意口腔清洁,饭后用淡盐水漱口。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若出现嗜睡、呼吸急促、皮肤瘀斑等表现需急诊处理。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