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咽鼓管功能训练、鼓膜穿刺抽液、鼓膜置管术等方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通常由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反应、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下降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酯、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药物。
2、咽鼓管功能训练生理性因素如鼻腔分泌物堵塞、腺样体肥大等可能导致咽鼓管通气障碍,可通过捏鼻鼓气法、吞咽训练等方式改善。
3、鼓膜穿刺抽液病程较长或积液黏稠时,可在无菌操作下穿刺引流中耳积液,同时可向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等药物。
4、鼓膜置管术反复发作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能与先天性咽鼓管发育异常、鼻咽部肿瘤压迫等因素有关,需手术放置通气管平衡中耳压力。
治疗期间避免用力擤鼻,保持鼻腔通畅,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急性期过后可尝试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