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可能由感冒、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鼻腔减充血剂、鼓膜穿刺、咽鼓管吹张等方式治疗。
1、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导致咽鼓管黏膜水肿,引发中耳负压和积液。治疗需控制原发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洛、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
2、鼻窦炎鼻窦分泌物经咽鼓管逆流至中耳腔,可能与细菌感染或过敏有关,常伴鼻塞、头痛。需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欧龙马滴剂配合抗生素治疗。
3、腺样体肥大儿童多见,肥大的腺样体压迫咽鼓管咽口,表现为睡眠打鼾、听力下降。轻症用孟鲁司特钠,重症需腺样体切除手术。
4、咽鼓管功能障碍与先天发育异常或气压损伤有关,可能出现耳闷、耳鸣。可尝试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配合泼尼松龙短期冲击治疗。
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时可咀嚼口香糖帮助咽鼓管开放,急性期需限制游泳等可能加重病情的活动。